close
金澎東三島首長座談聚焦共同發展願景
2012/5/4
記者楊水詠/金城報導
第二屆金門、澎湖、東山三島交流論壇昨天在金門登場,並舉行三島首長綜合座談會,金門縣長李沃士、澎湖縣長王乾發、東山縣長黃水木對論壇寄以厚望,認為金澎東三島連結在一起,共創發展,打造國際旅遊觀光島嶼,以及「綠金」產業,創造更多財富。
金澎東三島首長綜合座談會,昨天下午三時假名城有線電視舉行;稍前金門縣長李沃士、澎湖縣長王乾發、東山縣長黃水木分別接受媒體訪問時,他們除對論壇寄以厚望之外,也針對三島發展優勢、特色,以及共同發展願景,分別發表看法和提出未來合作的建議。
金門縣長李沃士表示,金澎東三島從體育、文化、經濟和旅遊的交流,都有很好的基礎、並做的非常的好。尤以三島旅遊有各自的資源特色,並可相互結合,來到一個島旅遊,暢遊三島不同的旅遊風情。至於三島縣民也可透過體育賽事交流,增進彼此的情感。
李沃士指出,保存良好的閩南文化、僑鄉文化,來到金門旅遊可彷彿置身在明、清的朝代聚落一樣的感覺。同時,金門戰地風光資源,也是獨特的觀光特色,並且是後冷戰時期的戰址。另,金門生態環境保護的很完整,是一個休閒渡假的好地方。
澎湖縣長王乾發表示,第二屆金澎東三島交流論壇,預定明年元宵節將移地到有菊島之稱的澎湖縣舉辦,期使金、東兩縣了解到澎湖有幾百餘年歷史的元宵祈福活動,以及認識澎湖文化底蘊。他也表示,「北天燈、南蜂炮、東邯鄲」,澎湖縣元宵節的乞龜宗教活動,也很興盛。
王乾發指出,從文化、觀光和旅遊發展,以及透過三島交流論壇,可以清楚的看到金澎東三島是連在一起的,甚至未來的經濟發展,都緊密的相連。因此,他希望透過緊密交流合作,共創三島永續發展的契機。
位於台灣海峽中線,澎湖縣是一個海洋的島嶼,王乾發說,它的海洋資源豐富,並位於風口處,風能源開發是未來潛力資源,打造「綠金」的能源產業,為澎湖創造更多的財富。
東山縣長黃水木表示,他是第三次來到金門,每次來都感受深刻,並透過三島交流論壇了解彼此的文化底蘊和發展背景,以及共同的願景。他也說,東山在產業基礎不斷夯實之中,且發展環境也日愈完善,特別在海洋、水產和旅遊產業,目前發展配合也逐漸完善起來。
黃水木並提出就三島資源特色,透過研商互相統合,達到共同發展;對於政策性的事項,也共同來推進,並對於當前發展的主題,能進一步細化推動,讓金澎東三島合作取得具體成果。
黃水木最後表示,金澎東三島交流論壇自去年舉辦,並受到縣民的關注,也期望透過論壇方式把三島發展環境、願望,一起來謀劃的更好,成為兩岸交流的典範。
〈三島文化論壇〉陳立群﹕三島歷史互動照見兩岸血緣相親
台灣海峽隱藏著金三角,牽起文化的脈絡與歷史的淵源!來自東山島的陳立群昨天在文化局舉辦的「第二屆金門、澎湖、東山三島文化論壇」中發表《論臺灣海峽「金三角」崛起的歷史的必然性》論文,藉由各種資料的佐證,說明海峽金三角的歷史性,以及閩臺社會經濟區域的離合重組歷史與現狀,並指出臺灣海峽經濟圈崛起的歷史必然趨勢,未來三島必然有更多文化交流機會。
陳立群表示,東山、金門、澎湖同為海島,一水相隔,地緣相近、血緣相親,因此絕對有深度解讀之必要。從歷史回顧中,在冰河時期的最盛時期,露出海面的「東山陸橋」使三島乃至海峽兩岸都連成一片,正因有這種密切的地緣關係,才帶動了兩岸三島的接續發展、延續至今的文化關係。
台灣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也曾發現,台灣海峽中曾撈獲大量哺乳動物化石,其中的達維四不像鹿和水牛等為主,證明了史前動物由大陸順著陸橋東移進入臺灣,從而開鑿了閩臺史前文化關係的淵源。
雖然,冰河期過後台灣海峽水平面上升阻隔兩岸,但彼此的文化交流卻不因此而中斷。反而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更加頻繁,並一直貫穿整個歷史時期,直至現今。他並舉例大陸的曇石山文化、金門的復國墩、金龜山遺址以及澎湖鎖港遺址的發現,證明了兩岸文化在歷史上的互動。
陳立群認為,從海洋社會經濟史的角度分析,閩臺經濟受政治、軍事影響而隔絕,只是暫時的現象。海峽兩岸有著先天性地緣、無法隔絕的親緣和源遠流長的文化關係,使得閩臺社會經濟區域的框架仍然存在。而金、澎、東三島均為移民社會,雖然母體文化存在一定差異。但這種差異形塑了島民的冒險勇氣與開拓進取的精神,但傳統文化促使了濃重內聚傾向,促進了島嶼之間的彼此認同。
陳立群強調,三島合作的現在與未來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。金、澎、東「金三角」的聯結有一定的歷史作用,他深信三島必能從互助合作的過程中而獲得成功,重振海峽金三角的歷史地位。
〈三島文化論壇〉王文良﹕水林師鑿花雕成就東澎微妙關係
一幅雕花舊作看出澎湖、東山淵源!來自馬公國中的王文良老師昨天第二屆金門、澎湖、東山三島文化論壇中以《東山師傅朱水林(錫甘)在澎湖》為題,說明了東山師傅朱水林在澎湖的藝術成就,朱水林的雕塑作品影響台灣廟宇的藝術創作至深且廣,證明了兩岸之間深厚的文化關係。
王文良在論壇研討會發表論文,其追溯的田調與考證指出,澎湖民眾信仰虔誠和積極參與修建宮廟活動,過去曾禮聘「唐山師傅」前來施作,形塑澎湖特有的在地文化,其中列名國家一級古蹟的「開臺澎湖天后宮」廟內的鑿花木雕和彩繪作品,歷經數百年之久至今仍然炫目,可說是貨真價實的鎮廟之寶。
但過去澎湖的文史資料及田調資料顯示,誤植朱水林師傅為廣東潮州人,甚至有一人出現「水林師」、「朱錫甘」二異名的狀況出現,而平日低調的朱水林甚至以「一琴居士朱錫甘」為作品落款,掩飾其真實身份。所幸民國96年澎湖縣湖西鄉沙港村村廟廣聖殿擴建拍賣鑿花木雕舊作,買主陳宗銘為考證其中的擂金畫作,追溯到大陸拍攝到墓碑等物證,再經由他的推論及考證,終於查出「水林師」、「朱錫甘」原是同一人,其真實身份即是出身東山島的朱水林。
朱水林為福建東山人,出身於清光緒21年(1895)生,民國29年(1940)逝於家鄉東山。擅長鑿花木雕也善彩繪,藝術成就極為傑出,曾為澎湖諸多宮廟完成眾多藝術創作,其作品經由人物的描寫、透過肢體動勢、佈局安排,更增戲劇張力和效果。尤其線條的運用與精準、劇力萬鈞、如躍然紙上。
目前澎湖保有朱水林的擂金畫、彩繪、鑿花木雕作品的天后宮,已是國家一級古蹟,作品將永久被保護。沙港廣聖殿雖因重新擴建,鑿花木雕作品已拍賣,但買主承諾完整保留,並已於沙港村建立「印象‧沙港民宿」,以民宿的人力和營運所得提撥經費維護設於民宿一樓的「沙港廣聖殿文物典藏館」,該典藏館的展品即是水林師的鑿花木雕。
王水良指出,不論澎湖鄉親或東山鄉親,大家熟悉的那個擅長鑿花木雕的「水林師」,也就是擅長和完成澎湖天后宮的擂金畫和彩繪作品,並長期被誤以為來自廣東潮汕客家師傅的「朱錫甘」但經由他的考證及調查終於釐清了朱水林的真實出處,也證了明澎湖東山兩島之間延續百年的情誼,更讓澎湖人感念和珍惜兩島之間的微妙關係!
心情評鑑: |
|
〈三島文化論壇〉黃振良﹕四大主題緊扣金澎東三島關聯性
金門、澎湖、東山在歷史上有什麼關係呢?請聽地區文史工作者黃振良老師娓娓道來!黃振良以地理位置、歷史沿革、居民與生活、海疆重鎮等四大主題,說明了金門、澎湖、東山三島的關聯性,強調三島關係時而彼此相依、時而骨肉分離,但不管相依或分離,彼此的關係和命運,卻總是那麼微妙的緊扣在一起。
黃振良在演說中指出,東山、金門、廈門,號稱閩南三大島,是閩南進出臺灣海峽與南洋的主要門戶。而在唐宋時期中國南方海上絲綢之路開闢之後,在海峽南側心臟位置、面向南中國海的澎湖,則是福建往來臺灣的中繼站,地理位置上的這一層關係,使得東山、金門及澎湖的居民在生活上、歷史上、尤其當海權時代來臨,其軍事地位更加凸顯,這些因素形成的結果,更深深地影響了這三個地方居民的命運。
而在中國的歷史上,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,為防倭寇,江夏侯周德興在東山銅缽以東置城垣,建水寨,設置「銅山守禦千戶所」,隸屬鎮海衛管轄;江夏侯周德也曾在金門興築千戶所城鞏固海防,名為「金門守禦千戶所」;澎湖在明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也曾設立巡檢司、防禦海盜,顯見三島在歷史上有其共通性存在。
東山、金門、澎湖三地的居民,絕大多數都是操閩南語系的閩南人,有著中國傳統農業社會勤勞節儉的習性。而從澎湖縣志人民志第二章氏族記載,從1595年至1683年澎湖移民祖籍地表列,澎湖各姓氏在這段間移入者以金門佔絕對多數;另東山縣志上也有澎湖移民的記載,可見三島的血緣脈絡關聯極深。
明末清初,鄭成功、鄭經父子據金廈抗清,期間常往來於金、廈、東山,順治十八年三月,鄭成功自料羅啟航,過澎湖、東指臺灣,鄭氏自永曆15年至永曆37年(1661~1683年)守備澎湖計23年。這段時期也是金、廈、澎湖、銅山之間交通往來最頻繁的時期。可以看出東山、金門、澎湖三地在臺海軍事上,有其不可忽視的地位。
黃振良在結語中指出,從唐代開發伊始,歷史上每逢朝代更迭、有軍事對峙的時期,位於臺灣海峽及其周邊的東山、金門、澎湖三個地方,從宋元之後三島的命運就已經開始扣在一起。今日,三島交流論壇重啟了彼此的交流,他相信三島的關係將更加密切。
全站熱搜